背景:
阅读新闻

文物中的专用名词

[日期:2009-01-13] 来源:文物总店  作者:李琳 [字体: ]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空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弧足空首布。 

  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布,包括(金斤)布,异形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金版-----既金钣,又称"印子金"。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黄金货币,形状又龟背形,长方形,方形等数种多出土于安徽,江苏,河南等地。 

  金饼----一般指汉代的麒麟金和马蹄金。是汉武帝时期的黄金币。 

  铢两货币----指中国隋以前铸行的以铢,两为重量单位,重量为钱名的货币,如半两,五铢等。 

  五分钱----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36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三分钱----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白鹿皮币----西汉武帝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的货币。汉武帝时,汉苑多鹿,就收集鹿皮做币材,以鹿皮方尺,缘以藻篑为币,直四十万钱,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因其作价太高,不久既废止。这种皮币在中国货币史上被视为纸币的滥觞,但不见实物。 

白金三品----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的银锡合金货币。 

  比轮----东晋时沿用东吴旧钱,大小轻重并行,大钱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 

  小平钱----直一文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一般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3.5左右。 

  折二钱----当两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左右。 

  折三钱----当三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重10左右。(其余如折四,折五钱,均依次上推) 

  大钱----(1)。大面值的钱及大型钱的统称。(2)。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乃与剪凿小钱相对而言。 

  文----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贯----一千钱称一贯,又铸钱场所穿在钱孔中的方形竹木条也称贯。 

  缗----同贯,一千钱称缗。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钱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钱者。 

  面----钱币之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钱币之背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符号,图形的总称,又称幕文。 

  穿----指钱身之孔,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广穿----指钱孔较大者。 

  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内郭----指钱孔四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好郭。 

  广郭----指内郭较宽者。 

  狭郭----指内郭较狭者。 

  重郭----指二重内郭。 

  决文----指钱身方孔之一角或数角尖出者。 

  四决文----指钱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称"四决"。 

  栗角----是一种特殊的四决文,方孔四角尖出处呈小点状. 

  四处文----是指钱身方孔四角又阳文延伸至外郭者,又称四处,四道。 

  外郭----指钱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外缘,外轮,肉郭,边郭。 

  宽缘----外郭较宽,又称宽轮,宽边。 

  狭缘----外郭较狭,又称狭轮,狭边,细缘。 

  重轮----指二重外郭。 

  额轮----指外郭外高内低,多见于王莽钱。 

  削边----指外郭向外斜削,正与额轮相反。 

  磨边钱----指磨去外郭边缘之钱。 

  肉----指钱币的内外郭之间五文字图案部分。厚者称厚肉,薄者称薄肉。 

  日----指钱背之凸起圆圈,又称日文。 

  月----指钱面,背之凸起圆弧,又称月文,甲文,月痕。圆弧向上称为仰月,向下称为偃月。 

  星----指钱面,背之凸起圆点,又称星文。 

  圈星----指钱背下凹之之圆圈。 

  孕星----指钱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钱背无文,又称素背,光幕,素幕。 

  合背----指误用二件面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有钱文。 

  合面----指误用二件背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背。 

  直读----钱文的顺序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也称顺读,对读。 

  旋读----钱文按上右下左次序排列,又称环读。 

  左读----指钱文从左向右读。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离郭----指钱文远离内郭。 

  接郭----指钱文均与内郭相连。 

  隔轮----指钱文远离外郭不相连接。 

  连轮----指钱文与外郭相连。 

  深字----指钱文特别深峻。 

  隐起文----指钱文高低粗细不一。 

  聚头----指钱文之首均对内郭,又称聚首。 

  并足----指钱文之首均对外郭。 

  重文----指钱身上出现重复钱文,又称摇头,因为范身上有重复印痕而致。   

  生坑----指新出土之钱,表面氧化严重。 

  老生坑----指出土已久的铜钱,铜锈被传世色泽所掩。 

  熟坑----指未经入土的传世古钱。 

  传世古----指流传世上未经入土之钱表面的颜色,一般呈黑褐色,有光泽,又称黑漆古。 

  包浆----指铜钱传世色泽,除黑色外,又有褐色,暗红色,橙黄色等多种。 

  水银古----出土古钱表面之一种银白色氧化层,又称水银锈,水银沁。 

  雕母----用铜,锡,铅,牙,骨,木等材料雕刻而成的钱币模型,又称祖钱。 

  母钱----翻铸时作模之钱,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铸而成。 

  铁母----指铸造铁钱之母钱,本身铜质。 

  铁范钱----以铁钱范型翻铸的铜钱。 

  样钱----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 

  部颁样钱----由中央户,工两部监制颁发各省作为标准的样钱,也可作母钱用。 

  进呈样钱----地方进呈有关当局审查的样钱。 

  剪凿样钱----剪边钱与延环钱的总称。即将一枚圆钱剪凿成内外二枚。 

  剪边钱----被剪凿去外圈之钱。又称对文。 

  延环钱----被剪凿去内圈之钱。 

  饼钱----王莽时厚型货泉的俗称。北宋时宽缘厚型的咸平、祥符钱也称饼钱。 

  对钱----指互相对称之钱,其钱文、轮廓、大小、厚薄、铜质等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又称和合钱。始于南唐,盛于两宋。 

  公式女钱----南朝梁武帝时所铸无外郭的五铢钱,也称女钱。 

  女钱----即公式女钱。 

  男钱----王莽时布泉的俗称。 

  红钱----清代新疆铸行的铜钱,因红铜质而得名。 

  制钱----封建时代本朝铸行的钱币。 

  正用钱----作为正式通货的钱币。 

  厌胜钱----属压邪取吉性质的非正用钱,多作吉庆、上梁、供奉、悬挂、佩带之用。又称压胜钱、押胜钱。 

 宫钱----封建时代皇宫内节日庆典作为装饰品的钱币。 

  供养钱----寺观内作为供品的钱币,一般藏于佛像腹中或悬于佛龛之旁,又称佛脏钱。 

  春钱----元代的一种金银小钱,妇女用作首饰。 

  瘗钱----专为殉葬而用的钱币。 

  秘戏钱----带有简陋的男女性交图案的钱币。 

  打马钱----打马游戏中的棋子,又称马钱。 

  金背----时代用四火铜(经过四次熔炼净化的铜)铸的铜钱。 

  火漆----明代用二火铜(经过二次熔炼净化的铜)铸的铜钱。 

  旋边----用旋车对铸钱进行挫磨加工。 

  恶钱----唐代劣质私铸钱的称谓。有铁锡、铜沙、铜荡、穿穴等名目。 

  夹锡钱----北宋徽宗蔡京主行的一种夹锡铁钱。 

  沙毛钱----宋代的一种私铸钱。在铜质中掺杂沙泥铸成。 

  钱币学----研究已经退出流通领域的货币实物的专门学科。 

  大名誉品----为历代钱币学家所重视的名声极大的珍罕钱币、 

  省陌----指以不足百数之钱当百行用。 

  钱范----铸钱模型,印钱币正面的称面范,印背面的称背范。 

  飞钱----唐代官办的汇兑业务。商人外出经商,可将铜钱交给京城有关机构(诸道进奏院及诸军),然后轻装去四方,凭券取钱。 

  交子----北宋的一种钞票,宋真宗时由张永发行于四川。每交面额一贯,每三年调换一次,称作一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钞票。 

  钱引----北宋的一种钞票。《宋史。食货志》记崇宁四年(1105)令诸路更用钱引,准新样印刷,四川如旧法。 

  小钞----北宋的一种钞票。《文献通考》卷九记崇宁五年(1106),诏当十钱惟京师及陕西两河许行,诸路并罢,令民间于诸县镇寨送纳,给以小钞,自一百至十贯止,令通用行使,如川钞引法。 

  关子----南宋的一种钞票,《宋史。食货志》记绍兴元年(1131),有司因婺州屯兵,请椿办合用钱,而路不通舟,钱重难致,乃造关子付婺州。 

  公据----南宋的一种钞票,《宋史。食货志》绍兴二十九年(1159),印公据、关子、付三路总领所。 

  会子----南宋的一种钞票,《宋史。食货志》绍兴三十年(1160),户部侍郎钱端礼被旨造会子,储见钱于城内外流转。 

  湖会----湖广印造的会子,创始于宋隆兴初年。 

  盐钞----又称盐引,宋代的取盐凭证,是一种有价证券,可以作为代币流通。盐钞每一席领盐116.5斤,价6贯。 

  茶引----宋代的取茶凭证,性质和盐钞同,可以作为代币流通。 

  坐龙----中国银铜元中最常见的龙图之一,取其作蹲坐之态而得名。 

  立龙----中国铜元中最常见的龙图之一,取其作站立之状而得名。根据龙图下方有无水波纹,可分"水龙""旱龙"两大类。 

  飞龙----中国铜元中最常见的龙图之一,取其作飞翔之势而得名。 

官局龙----中国铜元龙图之一。因币正面纪地文字铸官局两字而得名。用于福建、四川两省本省铜元背面龙图的区分。就龙图本身而言,其应归属坐龙类。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