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雾里看花根在哪儿
《梅兰芳》柏林电影节未拿到金熊奖。反而,中国关于艺术真实性与历史真实性之争,闹到了柏林。齐如山的后人以该片失实而以各种文字致函电影节组委会,要求撤消《梅兰芳》在柏林电影节的参评资格。这是关于“梅兰芳”历史真实之争最极端的例子。此《梅兰芳》肯定不是彼“梅兰芳”。《梅兰芳》≠“梅兰芳”,这是历史和艺术的区别,也是历史和艺术的统一。这段历史离我们不超过100年。
“赤壁”有一系列最。。。最。。。最。。。,大。。。大。。。大。。。,同样被有文化的和“有文化”的中国人,斥为没文化,最低限度——他们在问:读过三国志吗?读过三国演义吗?看过过去三国演义的小人书吗?听过三国演义的评书吗?历史的真实是谁说了算,真实的历史,历史的真实,有什麽区别?我要问《三国演义》是小说还是历史?《三国志》是历史,还是史实?三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有2000多年了!
“澳洲乱世情”是真实的历史写照。为这段历史的真实,澳洲现在的老大陆克文,学老美给全体美国黑人道欠,而正式向澳洲原住民(土著)道欠。真实的历史写照,是真人真事吗?当然不一定。但这段历史是公认的真实的历史。这段历史离我们1——200年。
“海角七号”2008年11月引发热议。我们当时只能看盗版。台湾人、大陆人、中国人,关于中国与日本、关于爱国与卖国、关于殖民与被殖民、关于大爱国与政治观照下的小民、普通民众、“顺”民的印象与情感。好不热闹。今天多数人都可以看到这部电影,您不觉得好多说法和看法很荒堂吗?单个的民众只有自己的一段情感,在艺术哲学中,沧海一滴绝不是大海。个人情感的真实再现,不是历史的真实吗?这种历史的真实如何代表或反映了什麽历史的真实呢?这段历史离我们不超过100年。
还有《功夫雄猫》,好莱坞精心选择的中国符号,让老外也看得懂的中国功夫+雄猫,也被懂“艺术”和不懂艺术的,甚至还有以关心中国命运为旗号的等等,搞的有点让人哭笑不得。老夫认为,有辱斯文,让外人见笑了。
还有。。。。。。。。。
改革开放都30多年了,经济成果巨大。个人经济生活的改观,依附关系早以松动。而艺术人文领域的现状和有话语权单位管理的木纳,在关节点上,让人感到在引领性的艺术评论与大众艺术欣赏上,我们还处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氛围中。进步令人失望。中国艺术评论领域的精英们,实在有愧于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开放与活跃的时代。万花筒在不断旋转的令人欣喜的时代。这也是在艺术人文领域,中国经常被发达国家嘲弄的原因之一。
公正、令社会普遍认可的专业与普通的艺术评论离我们还很远。在人文领域,哲学和思想领域的高度不够,艺术评论就永远是蹩脚的小脚女人——过时男人的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