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5个时期,而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改革命题。
1978年到1983年的国企改革主题是“从国有国营到放权让利”。在这之前的国企全部由政府包办,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更像是政府的一个附属机构。第一次改革,调动了国有企业生产积极性,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下迅速恢复增长的动力。
始于1984年的第二轮国企改革,主要是围绕着政企分开进行的,调整规范了国有企业与政府间的责、权、利关系。最实质的变化是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改成了“上缴利税”,而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行政拨款,改成了国企向银行贷款。
上世纪80年代末90代初,国企改革迎来了真正的“改革”。在这个阶段的改革中,国企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分离,国有企业承包制开始在神州大地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这种更贴近市场经济地气的改革,让国企迎来了新的生机。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央确定了新一轮的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将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意味着,国企改革从以往分配关系的改革转变到产权制度上的改革。
2000年到2012年,国企改革的主要关键词是“股份制改革”。在这十年间,各地的国企相继完成股份制改制,上市的上市,出售的出售。厂长经理摇身一变,成为董事长、总裁。当然,改革洪流中,避免不了会泥沙俱下,开始风光三两年,之后翻船倒闭的也不在少数。
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既确立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开启了国企的第六次改革序幕,去行政化毫无疑问是这次改革的最大亮点。但对于国企来说,这不会是最后一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