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第五支部学习“七一”讲话专栏(四十)

[日期:2011-08-24] 来源:第五支部  作者:第五支部 [字体: ]

中国改革的新前景(5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温泉

青春的党与党的青春
  一个善于团结青年、赢得青年支持的政党,必然是一个散发着青春气息、充满活力的政党,这样的党必将能够在以后的历史长廊中书写更多更美的青春史诗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对青年的热切期望。

  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以专门段落再次强调党和人民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再次彰显党对青年的重视,这也是党保持勃勃生命力的内在要求。

  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中国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更加明显。如何保持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凝聚力,党的青年工作面临怎样的新挑战?《瞭望》新闻周刊专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陆士桢。

  信仰感召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载的风雨历程,就是一部凝结了无数青年热血的青春史诗,是党高度重视和肯定青年的地位与价值,用科学的青年观引领青年为中华民族振兴英勇奋斗的历史。陆士桢认为,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主要源于精神信仰。

  1937年,33岁的作家丁玲在《七月的延安》中这样描绘:这是乐园。我们才到这里半年,说不上伟大建设,但街衢清洁,植满槐桑;没有乞丐,也没有卖笑的女郎;不见烟馆,找不到赌场。百事乐业,耕者有田。八小时工作,有各种保险。

  1938年至1939年,到延安去成为一股潮流,中国共产党抗日的坚定立场和自由、平等、民主的宽松氛围,成为吸引大批有志青年的关键因素。而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90年来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的生动写照。

  陆士桢梳理道,党历来十分重视为自身注入新鲜的活力。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极大地肯定了青年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团结动员了青年群体。

  在革命战争年代,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去,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锋队、推动中国革命进程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毛泽东评价青年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员或非党员,都是可贵的。没有他们,革命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

  在民主革命时期,青年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后备队和接班人,这成为第一代领导人思考青年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认为青年工作需要有一个富有政治远见的、成熟的、能够代表青年利益的,并能够体现青年工作崇高奋斗目标的政党来领导,这样才能保证青年工作方向的正确、政策的不失误和措施的有力。正是在这种青年观的指导下,党团结了大量青年,使广大青年和学生运动成为了人民革命的一部分。

  在摸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依据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在青年培养的目标、如何培养青年成才以及青年思想教育的内容等方面,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青年培养的目标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青年培养的指导方针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除了要求青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同样重视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明确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成才标准。青年思想教育的内容从阶级斗争教育到民主与法制教育。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十分相信青年,注重对青年人才的选拔和使用。邓小平指出,选拔青年干部,实现干部的年轻化是一个重要的迫切的战略问题。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于青年的培养的注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能力走向了科学和成熟。

  在找寻如何建设党的过程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时刻关注着青年,关心着青年,指引着青年,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时代主题和青年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思想,为青年一代的茁壮成长指明了方向。如,提出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思想。四个统一把青年成才与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趋势紧密联系,是指引青年沿着正确的成长之路前进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在探寻如何发展的路途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我们的党就是这样的党。这正是科学发展观以人文本思想对青年发展问题的高度体现。同时,中央从时代的视角寄希望于青年。希望当代青年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四个新一代通俗易懂但分量很重,具有创新意义,既包含了党中央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青年先锋

  随着社会意识形态日益多元、物质成果日益丰富、传播方式大众化趋势明显、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加快,以“80为代表的青年人也日益呈现出新的特征。

  陆士桢分析说,比如,在享受了中国人从未经历过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他们必然也就形成了同父辈完全不一样的物质态度;在思想空前解放的宽松空气中呼吸,他们自然更加重视自我的发展,追求着父辈想也不敢想的自由和放纵;经受着快速发展的高科技的冲击,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蔑视权威、崇尚创新。在他们身上,先进与激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和破坏力共存。

  不过,应该看到,青年的本质是生命力和创新性,活跃并富有创造性的青年人是社会发展的开路先锋,是解放思想的生力军。青年不仅是基础,是未来,更是现在。他们必然是先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力量,也一定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陆士桢说,一批青年在当今高新科技领域和新经济组织中做出的突出成就和贡献,集中表现了青年与先进生产力的天然联系;而青年人在汶川地震、奥运会、世博会等一系列关系国家利益与发展的大事件中的积极表现,更是清楚地表明,青年与社会变迁共成长,青年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最活跃的力量。

  青年何以被称为先锋?她具体分析,首先,观念优势、知识优势和创新优势,这三大优势,使青年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生力军。以高新科技领域为例,IT业的少帅现象就是一个最具说服力的证明。IT企业的主要经营者、管理者或创办者,大都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有的就是典型的“80

  其次,青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和依靠的力量,是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最积极的参与者。青年在社会变迁中的活跃状态,是其思想解放的社会性基础,也是青年发挥先锋作用的形式和载体。

  一方面,青年是社会流动的主力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底发布的《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的规模也急剧增长,2005年已达14686人,其中,1435岁青年占52.0%。在跨省流动人口中,青年人是主力军,按1435岁计算,达65.5%。在青年社会流动中,占份额最大的就是青年农民工的流动。他们为城市的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回乡后,又给农村带去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推动着城乡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另一方面,青年创业是推动社会变革进步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我国参与创业人员主要集中于2544岁之间,青年成为创业活动的主体;而年龄在2934岁的青年尤为积极,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比较成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也比较强。

  再有,青年文化引领社会风气之先。在进步发展的社会和时代,青年文化与先进文化方向一致,担负着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社会重任。今天,青年依然站在时代文化的潮头,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敏感地捕捉国内外社会文化的最新动向,推动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成长

  在看到青年一代给社会建设带来的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陆士桢认为,也不能忽略青年的个体性、社会化参与也给青年自身发展、给青年教育、给社会青年事务的管理、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其一,社会参与的个体性、社会性特征给青年的社会行为选择带来了挑战。对青年来说,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扩大了信息含量,资讯的迅猛令其价值判断应接不暇;价值的多元也会给他们的社会行为带来误导;而青年亚文化鲜明的群体性和符号性特征,也会令相当部分的青年易受社会文化潮流的裹挟,做出非理性甚至破坏性的社会行为。这给青年自身的成长和青年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

  其二,如何学会在法律框架下自由、理性、充分地表达民主意愿;学会通过合法、有效的渠道参与社会管理;学会依法表达作为社会个体的各种合理诉求,绝非一日之功。随着社会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青年学习社会参与的任务依然艰巨。

  其三,一些社会事件,特别是以青年为主体的社会事件往往没有具体组织者、没有信息源头、没有传递线路,或者是有消息无情报。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管理者对社会事态的控制,对青年社会行为的控制。原有的干预、介入的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不仅需要进一步改革日常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也需要以新的思想和观念处置社会群体性事件和青年社会事务。

  客观来看,当前的青年工作尚有薄弱之处。陆士桢说,在我国,政府部门中尚缺乏专门管理青年事务的机构,政府的青年事务被委托给共青团,共青团属于群团组织,其处于党委序列当中,不具备行政能力和属性。政府青年事务涉及青年和青年工作法律、政策的研究制定,青年福利服务机制的建立,青年事务的财政支持、青年组织及服务机构的管理等内容,对此,共青团尚缺乏相应的法律地位和清晰的授权,没有调动资源的能力,很难有效解决涉及青年利益的根本问题。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专门设立青年事务的管理、协调、服务机构,其类型有四:政府成立专门的青年事务管理部门;将相关部门合署办公;建立政府总统府(总理府)内设的专门机构,如日本的青年对策本部;设立青年事务委员会,由多个部门参与。

  此外,传统的青年工作中的两个倾向也需要加以调整。一是在青年政策上,政治取向大于福利取向。国际上往往将青年视为正在发展中的人,并给予各种福利政策加以帮助。但在中国,通常将青年视为接班人,对如何满足青年的福利需求考虑不足。二是在青年工作上,教育取向大于服务取向。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共青团在服务青年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距离青年的需求仍有距离。

  陆士桢提出,在新时期,党要赢得青年,首先,应当完善管理青年事务的专门机构和组织。她建议,在国务院序列中增设青少年儿童局,专门负责青少年事务。同时,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组织,共青团应成为连接党和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巩固党在青年中的执政基础,推进青年政治社会化;作为青年的群众组织,应当代表青年利益,竭诚为青年服务。

  其次,切实解决涉及青年自身利益和发展的问题,不能让年轻人心里有火。比如,应当重视青年的收入和住房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鼓励青年人创业发展。

  同时,发挥青年的先锋作用,要依靠社会提供平台,但更需要青年自身的清醒与努力。青年人要戒掉好高骛远的骄气,戒掉郁郁不得志的怨气,戒掉唯利是图的俗气,敢想敢为,努力做时代的弄潮儿;也要永远坚持人民利益方向,努力实现小我大我的统一;更要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做草根英雄,若脱离草根,青年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成就有价值的人生。(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tpyyxcs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