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第五支部学习“七一”讲话专栏(三十九)

[日期:2011-08-24] 来源:第五支部  作者:第五支部 [字体: ]

中国改革的新前景(4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董瑞丰 实习生赵鹏飞

 努力实现可持续的稳定
  一方面社会公共利益得以增进,另一方面个人的利益和权利也能得到保障,这样的稳定才是可持续的稳定
   
  稳定仍是硬任务。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再次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

  中央为何一再强调稳定?这是一种什么状态的稳定?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稳定?《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为此专访长期研究社会治理的知名学者、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所长何增科。

  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

  《瞭望》:在致力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为什么中央也一再延续对稳定的强调?

  何增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非常强调稳定的重要性。发展改革稳定三者之间,始终是在动态变化中加以调整和平衡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稳定的根本保障。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改革、发展和稳定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虽然不同时期强调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工作的重心会有所不同,但三者都不可或缺,不能有所偏废。离开改革和发展求稳定,稳定就会失去根基,只能赢得一时的稳定。

  现在强调稳定是硬任务,是为了给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提供一个有利的大环境。我们已经进入到现代化的中期阶段,一方面现代化高歌猛进取得很多成就,但另一个方面,我们也面临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挑战。这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如果处理不好,社会不稳定因素就会大幅度增加,群体性事件的层次和范围以及冲突的烈度都会增强,社会动荡和失序并非不可想象之事,如果社会陷入动荡和混乱之中,现代化大业就会遭遇严重挫折。从这个角度讲,强调稳定非常迫切,以免现代化前期取得的成就功亏一篑。在维护社会稳定上需要凝聚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

  《瞭望》:要维护稳定,目前面临哪些主要挑战?

  何增科: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目前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面临着风险社会的挑战。现代社会的流动性极大,传染病、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流言信息等都可能迅速转移、放大和扩散。社会日益变得复杂多样。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制度的风险、技术的风险、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高度流动性带来的风险,都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风险社会需要有效地防范和处理风险的机制,否则小风险可能演变成重大危机。非典从个别病例迅速演变为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第二是信息社会带来的挑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6.1%;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同时截至20113月底,中国已备案网站数量已达到382万个。可以说,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网络、微博、手机等新传播方式不断更新,各种各样信息快速传播,客观上使得社会情绪很容易被鼓动起来。比如一些原本是小范围的矛盾,在信息社会很快就被放大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此外,还出现了网络的语言暴力,网络舆论转化为现实社会中的集体行动,等等。

  第三是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全球化时代,国内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某项政策或某件事情,稍有不慎,都可能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那种关起门来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用顾及国际社会反应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虽然一些领导干部还不习惯这种局面,但却不得不去面对它。外界对我们的反应和压力,都会影响我们内部的稳定以及维稳的努力。

  第四是反腐败的挑战。腐败现象仍在扩散蔓延,腐败程度仍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影响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腐败现象的猖獗导致民心的流失,对社会稳定构成严峻挑战。

  第五是改善民生的挑战。老百姓在就业、住房、养老、医保等日常生活多方面都面临巨大压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阶层之间在享受发展成果上存在失衡,很容易导致人们情绪偏激,进而触发过激行为。如果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不确定性,如果人人都存在焦虑感,这个社会也就埋下了不稳定的隐患。

  追求和谐的稳定

  《瞭望》:在有些人看来,稳定就是把社会管住绝不能出乱子;也有人认为,要追求和谐的稳定、自觉的稳定、动态的稳定。中央现在强调的稳定,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稳定?至少包括哪几个方面?

  何增科:社会稳定可以分为传统的静态的稳定和现代的动态的稳定。传统的静态的稳定是在强力维持思想和组织的大一统状态静止不变情况下实现的稳定。而现代动态的稳定则是在维护社会多样化和活力过程中通过动态调整实现的稳定。实现动态的稳定,需要维护社会的多样性和活力,需要让各种意见和利益诉求得到表达,使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来,这有利于更好地平衡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在复杂的、流动的、多变的现代社会中维护稳定,需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动态调整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以取得一种动态的均衡。

  一个没有不同意见、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想象的。而在有矛盾,有冲突的社会中,我们要做的是善于驾驭矛盾,调解冲突,减少冲突的烈度,并使人们各方面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得到充分反映,在此基础上,不断利用政策和法律的调整,来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使各种各样的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实现全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换言之,也就是把个体的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协调起来,而不是通过牺牲其中一个来追求另外一个。

  因此,我们讲的稳定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动态的稳定。一方面社会公共利益得以增进,另一方面个人的利益和权利也能得到保障,不同阶层、地区之间的差异性需求都能获得充分关照,这样的稳定才是可持续的稳定。否则,不论是花钱买稳定,还是依靠强力管制维持稳定,成本都过高,都不可持续。

  应该说,对如何维护稳定的看法,目前还没有形成全面的共识。要有这种意识:不能一强调稳定,一强调社会管理,就只想到要加强社会控制、管制甚至压制,这样会把社会管成死水一潭,没有活力。

  《瞭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否对维稳思路进行了一次新破题?

  何增科:社会建设和管理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我们已经认识到,现代化本身不仅是经济的现代化,还意味着社会的现代化,政府要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提供社会服务来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出社会管理的概念本身恰恰是为了促进社会的现代化,通过社会体制改革来破解现代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陷阱,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认识在深化。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意味着我们在促进经济改革之外,要更加重视社会改革。我认为未来三十年是中国社会政治改革的战略机遇期。要推进社会现代化,推进政治现代化,还需要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相配套,还需要促进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

  从源头上维持稳定

  《瞭望》:当下社会利益分化明显,利益协调不力、诉求不畅,成为许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的根源。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稳定?

  何增科:第一,从一些发展经验来看,在现代化过程中,边增长、边分配的模式,比起先增长后分配的模式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在现代化过程中维持社会稳定。边增长边分配,不能仅仅理解为单纯依靠政府的再分配政策,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同样具有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效果。

  第二,政府与一个个单独的个人谈判成本过高,不堪重负。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社会组织具有反映诉求、提供服务、规范行为这三大积极作用。为此需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鼓励公民参与各类社会组织,学会通过社会组织有序地向政府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利用社会组织进行利益表达,可以减少体制外维权和群体性事件的产生,从而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推进制度框架内的政治体制改革。还有信息来源和信息通道的多样化,意见表达渠道的畅通,可以畅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实现官民良性互动,从而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瞭望》:国际形势,包括外部经济环境、社会运动、国际纠纷等,对国内稳定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当如何应对?

  何增科:提到国际形势,主要包括两方面。一要看到国际发展的大趋势,要顺应这个趋势,才不会被历史潮流冲垮。二要看到国际社会的发展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风险和陷阱,怎么不陷进去,就非常重要。

  这也需要处理国际事务的政治智慧,既要避免战争,又要保护自己主权,不能一味地退让,也不能一味地硬碰硬,在斗争、妥协和合作多种策略的交替运用中维护和增进中国的国家利益。国际问题处理不当,会直接导致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民族主义情绪的反弹又会反过来对社会产生杀伤力。

  简单来说,要应对国际形势的影响,第一方面在经济多元化的条件下,要保持对外开放,只有在开放的社会中,才能真正取得发展。

  第二方面,在国际社会中,应学会与其他经济体合作处理全球事务和地区性事务。中国要在促进全球治理的民主化和区域治理的民主化中扮演一个更加积极的角色。

  第三方面就是和平共赢。怎样顺应这种和平共赢的趋势,既要和平,同时又要共赢。这需要在制度规则安排方面多动脑筋。(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tpyyxcs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