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第五支部庆祝建党90周年专栏(第14期)

[日期:2011-06-29] 来源:第五支部  作者:第五支部 [字体: ]

领航中国:让流动党员找到家

针对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强的现状,各地党组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大力开展流动党员党建工作。流动党员的流出地与流入地形成合力,实现了党员流动不流失,使党组织持续发展壮大,党员在各地不同岗位上服务社会。

  党员走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

  近年来,随着流动党员日益增多,各地党组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探索,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形式,为流出党员异地建家,为流入党员本地安家,力争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

  福建省宁德市有18万人在上海经商务工,其中有2000多人是党员。1994年12月,宁德第一个驻沪党支部——宁德市周宁县驻沪工作处党支部成立;2008年12月,宁德市委成立驻沪党工委。

  宁德市委书记陈荣凯告诉记者,多年来,上海、宁德两地紧密协作,因地制宜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有的支部建立在市场里,有的建立在片区上,有的重点企业单独成立支部,还有的按照宁德各县市区归属地建立党组织,另有28%的党员组织关系已经转到上海当地的党组织。总而言之,将流动党员纳入管理一个都不能少

  湖北省松滋市是个县级市,每年有14万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带来了青年党员难发展、优秀干部难选拔等新情况、新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松滋市建立了农村人才库,把年龄在40岁以下的原村组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农村复退军人等列为重点培养对象,明确市领导以及乡镇、村干部每人至少联系一名后备干部。

  近4年来,松滋市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共发展326名优秀分子入党,有3018名入党积极分子被纳入了镇、村党组织的视野,还有521名优秀外出务工人员被村级党组织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

  党员流出地与流入地的接力赛

  多个地方的探索表明,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服务就像一场接力赛,只有流出地与流入地紧密配合、主动靠前,才不会出现掉棒的情况。

 

江苏省靖江市小关庙社区居民刘惠6年前来到上海,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当年,他就是在靖江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手持一张流动党员活动证,到暂住地上海浦东新区的兰高小区党支部报到。每月21日在上海参加社区党支部的党日活动,每月30日左右接到家乡党支部打来的慰问电话,刘惠说,前年我又加入了靖江流动党员QQ群,这样身在外地也可定期参加家乡党组织生活会了!

  在靖江市党员管理中心,记者看到一份《外出流动党员登记表》,流动党员个人资料、流入地党组织接转情况等一一备案。靖江市委组织部党管科负责人李华兵说,靖江建立党员流动情况主动报告制已有十年,要求外出党员向所在支部报告从业地点、联系方式、外出时间等情况;同时,党组织对外出党员实施月询季会年慰问,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管理。

  对于流动到靖江的外地党员,党组织也在第一时间及时纳入管理。靖江市党员管理中心在流动人口较多的新世纪造船有限公司设立了流动党员报到站。来自上海的党员技术人才马剑清,今年32岁,组织关系留在上海,他到船厂工作的第五天,就被邀请参加我为企业党建献一策党日活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有14万余人在广东等地务工经商,占全县总人口1/4多。近年来,靖西县委在以流出地党组织为主的基础上,积极实行两地培养考察制度,促进流出地和流入地一起抓党员管理。2010年6月,县委书记黄小宁走访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与当地党组织达成共建协议:新进入虎门镇的党员,只要持证登记,就能编入一个党组织参加活动,纳入当地统一管理与服务。这个协议深受在虎门务工的靖西党员欢迎。

  上海是我国的主要人口流入地之一,流动党员数量众多。上海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孙大明深有体会地说,流动党员服务和管理的基本经验,就是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覆盖叠加,实现对服务和管理的无缝对接,进而促进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创先争优。

  在服务社会中创先争优

  在各地,流动党员在得到组织关爱的同时,还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服务当地社会,反哺家乡父老。

  福建宁德驻沪党组织和党员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评选党员先锋岗”“党员诚信企业等活动,为上海、宁德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宁德在沪党员还积极反哺家乡,促进城乡统筹。去年6月,周宁县驻沪党委成立的周宁县驻沪党委城乡党员互助会,认捐互助基金2800多万元。82岁的咸村镇樟源村老支书魏徐仙身患慢性支气管炎,家庭生活困难,是首批受助困难党员。老人拿到互助款后,激动得老泪纵横。

  在广西靖西县,一批外出务工人员、创业有为人员回到家乡投资置业,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了这个西南边陲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共产党员黄朝刚曾是一名外出务工青年,经过多年奋斗,在广东省鹤山市拥有了自己的制鞋企业。他致富不忘乡亲,投资百万元在老家创办鞋业加工厂,解决了当地200多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我要把党组织对我的关怀,转化成我对社会的贡献,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黄朝刚说。(新华社记者杨金志执笔;参与采写:朱旭东、刘紫凌、冯国栋、王军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tpyyxcs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