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一日,于机场等延误的航班,购阅易中天中华史的《两汉两罗马》。关于这套中华史,业内也有一些争议,在这里与大家共飨。
2013年5月2日上午”学术超男”易中天在新浪博客发表名为“我为什么要从女娲写到邓小平──三十六卷本《易中天中华史》致读者”的长篇文章,宣布用五到六年时间(后来延长至八年),重写中华3700年历史——“2012年3月,《易中天中华史》方案启动,策划和预备期长达一年。在此期间,我对外宣布‘休假式治疗’,实际专一写作本书。它的出版,则是一个‘五年计划’”。我们的设想是从2013年5月起,每季两卷与读者见面,至2018年出齐三十六卷。”
消此消息一出,引发各方关注,业内也有一些质疑。理由很简单,以常识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任何一位学者都无法写作一部中国通史。部分网友对出书进程和质量表示质疑:每个季度出两卷的话,每卷多少字?会不会是“粗制滥造”的“历史泡沫剧”?《易中天中华史》的出版方、果麦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路金波透露,易中天将此书视为“一生最后的也是唯一的作品”,为此隐居在江南小镇,每天读书写作15个小时。在未来五六年时间里,读者们可以追随易中天“回到历史深处”。依据有关媒体报道,易中天其实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还有一个“学术顾问团队”。从目前披露情况来看,这些学术顾问不但提供前期的历史年表和参考书目,而且对稿件具有生杀大权。从去年3月项目启动后,第一部《祖先》写作长达10个月之久,“就是因为每写一稿都要交给顾问团队讨论,一旦被否定,就要全部废掉稿子,推倒重写,一直找到感觉为止”。
我之所以选择两汉两罗马,就是觉得如此大容量大时间跨度的历史,还要进行中西方对比,200多页一本书会如何对比如何去找角度。平时读通史,也是中国和欧洲分开来读,易中天要创新的拉到一起来比较和描述,素材的取舍也是相当考验的。看了我才慢慢释疑:中华史原来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严肃通史,而是以“命运和选择”为筛选标准、以点带面的通俗历史读物。这让我想起了《明朝那些事儿》。两者都作为通俗版的文化通史,个人中华史还是过于简略了,但是他的角度更取巧一点,更多不是在写史实,而是在挖掘史实背后的一些联系,再映射和隐喻到现实。简单说,这不是一套教科书,而是关于一些学术观点的大论文。因此,如果是为了增加历史知识,它是不太适合的,要看一些历史隐喻和学术研究观点,好在它通俗,还是可以一读的,当然,这需要具备一定历史知识作为基础,最好配着《中国通史》,才能自我的甄别和独到收获的益处。当然,也是只读了一本的浅见,还是准备把其他的读完。
附《两汉两罗马》书评一段,供管中窥豹。
之前真心想不到写中华史的能写这样的大篇幅来写欧洲罗马史,可细想之下,罗马跟汉朝的确有太多相似之处了。为什么屋大维能成功,而王莽却失败了呢?罗马跟中华都是因为能共和,各个民族和平共存所以能发展至大创造出伟大的帝国。但是罗马由共和到帝制的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政治天赋,太值得我们学习了。因为我反复读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缘故,钱老反复提及的每一种制度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出现各种漏洞、缺口,需要后人不断的改善、进步这一观点拿来观察罗马的制度也是如此契合。
人多好种田,神多好过年。罗马人认为神明多,节日也多,这些节日有罗马人的,也有外国人的,但无不换闹欢腾。比如2月15日的神牧节,就会挑选身材健美的男青年赤身裸体一路小跑,用手中的皮鞭轻轻敲打沿途遇到的女人,据说这样就能让民族人丁兴旺。这当然不是信仰,是游戏。
罗马人跟希腊人一样喜欢游戏,即便是后来信了基督教也如此。于是情人节被发明出来了,
据说是为了纪念被迫害致死的基督徒瓦伦丁。圣诞节也产生了,其实这天原本是异教徒波斯人太阳神的诞辰。
唯独这个问题上,早期基督教是开明的。
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有用。
中国的神佛都是有用的。观音菩萨管生子,赵公元帅管发财,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和万事兴。如果圣母玛利亚救苦救难,也会成为崇拜对象。只要能带来实际上的好处,我们是不忌讳改换门庭的。
罗马的神也一样,众多而且管用:战神马尔斯,谷神克瑞斯,酒神巴克斯,医神阿斯克庇俄斯。可以说有多少行业就有多少保护神,有多少需求就有多少引路人。
但,中国和罗马都没有创世神。
没有是因为不需要。实用主义的原则向来就是只管有用,不问来历。所以中国和罗马没有专职的神官,没有神在人间的替身和代表。罗马的神官其实是公务员,中国则只有游方道士和挂单和尚,甚至江湖骗子。
罗马和中国,确实太像了。
只有一点是不同的,罗马的神有着跟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和缺点错误。爱神维纳斯和战神马尔斯偷情的故事,就被做成雕像供人欣赏。作品性感极了,全无神性可言。
原因在于国情不同。中国人以德治国,诸神必须道貌岸然。罗马人以法治国,便会坦然承认欲望的合理。何况他们的神并不承担道德教化和道德评判的任务。能给人间带来安康和快乐,便是功德圆满!
这实在不好意思叫信仰。
显然,有鬼神未必有宗教,有崇拜未必有信仰。神话可能是宗教的源头,崇拜也可能是信仰的起点。但从这两点出发,却完全可能走到另外一条道路上去。
比如印度,比如佛教。
通过崇拜、信仰、宗教等角度来看罗马跟我们,也如此相像。
很喜欢这一卷,堪比《秦并天下》,让我读书时享受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