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学习心得——二支部李骅

[日期:2015-10-13] 来源:二支部  作者:李骅 [字体: ]

先说说两个数据。

一、关于子弹

1、1937年,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50万吨,而中国年产钢量只有4万吨,年产弹药几千吨。

2、在抗战的前面几年,民国自己生产加上进口的子弹数为2.8亿发/年,在美国参战以后为3.125亿发/年。如果按照当时国军的数量一般在300万左右算,也就是说每个人平均100/年。

3、抗战前期的日军,射击训练是200/月,中国指挥官说日军是用子弹堆出来的,就是这个意思。

4、中国军队一个步枪也就3050发的弹药,而日军在战斗中单兵携带的弹药是120150发。光从配弹数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军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很难成建制消灭日军。

5、国军一次战役最多是消耗子弹2000(常德会战),这已经把国军当时的库存(4千万发)的子弹打掉了一半。

二、关于牺牲

1、八年抗战,国军师级以上将军阵亡两百人。自19291933年,从中央军校毕业了大约二万五千名军官,这些军官中有一万名牺牲在1937年七月至十一月。

2、民政部门先后在2014829日和2015824日,分别公布了从1931年到1945年的300名、600名共计9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从这900人的职务不难看出,除了国军正规军,共产党的敌后武装伤亡同样巨大。

两组简单的数据,从不同的角度显示出当年抗战的艰辛。

从明朝的倭寇,到占领台湾、攻入北京的日军,再到九一八的蝗军,日本其实一直都对中国虎视眈眈。日本军人的胸前挂满的军功章很多都与中国有关。

1874年,为出兵台湾,设立明治七年从军记章;

1895年,甲午战争,设立明治二十七八年从军记章;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设立清国事变从军记章;

1906年,日俄战争,设立明治三十七八年从军记章;

1910年,韩国合并纪念章;

1915年,一战青岛战役,大正三四年战役从军记章;

1934年,满洲事变,昭和六年至九年事变从军记章;

1939年,诺门坎战役,满洲国国境事变从军记章;

1939年,七七事变,支那事变从军记章。

为了要牢记抗战,勿忘国耻,于是越来越多的抗战影视剧诞生。

但是,问题又来了,就如某剧评人总结说:“电视剧产业发展到今天,高收视剧形成了四大流派:雷、虐、神、风。雷派霸王闯王分不清,张飞当了岳飞的兵,专以挑战常识为卖点;虐派以畸情畸恋畸零畸残为卖点,把观众的心撕巴了算;神派以意淫和架空见长,不见历史不见现实不见真实人性;风派以山寨和跟风见长,谁牛逼傍谁,谁挣钱复制谁”。很不幸的大多抗日剧也入了流。

现在国人的口味真不好揣摩,没有一定套路,从《失恋三十三天》到《煎饼侠》,有能接受的,有完全鄙视无法忍受的。但,最最不能忍受的,是曲解那段历史出来的抗战题材作品。

作为商业片,天马行空的只要你买票就ok,管你事后嬉笑怒骂。但以那段历史为背景的作品却真的不能乱来。

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受各种因素影响,基本不相信有南京大屠杀,或者是把南京大屠杀归咎于日本军队里面的韩国人干的,因为他们受的教育,使他们不能接受单兵战斗力仅次于德军的日本正规军会干这种事。同样,他们依然坚信大东亚共荣是为了亚洲人民的“好”。

成年人和稍微有些历史常识、军事常识的人,会把很多抗战剧一分为二的看,因为他们受的教育就是勿忘国耻勿忘抗战。而时下的90后、00后,恐怕就很难说了,他们会从这些影视作品能看到什么,鬼子混得真惨,有句不算玩笑话的玩笑,“从这些电视剧上看,日本人在中国坚持了八年真不容易啊!”而真实的历史是,我们既不能手撕鬼子,也无法用手榴弹炸飞机,更没有那么多专业的狙击手,我们付出了军队380余万伤亡、累计军民损失超过3500万以上的沉重代价。

前几年很火的那部叫《亮剑》的电视剧,为大家接受的原因很多,有人简单的概括三不原则。1、不神化自己。八路不是神,不是人人都会摩斯码,都有血有肉,有情有欲,不是个个会乾坤大挪移降龙十八掌的武林好汉;2、不猪化日本人。日本人不傻逼,相反是很牛逼。你不搞死他,他就搞死你,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他搞死你;3、不丑化兄弟。国军也是跟八路可以为保护自己的亲人去干小日本,也是中国人。

2015814日,四川广汉的一处农家中,99岁的马定新看着电视里播放的抗战剧,叹了口气说:“抗战哪有这么容易,几个人就轻易干掉鬼子的一个联队?如果真的这样,我们还用牺牲那么多兄弟,艰难地抗战8年吗?”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随意丑化抗战历史,传播错误历史的行为,都是对全民族抗战的不尊重。只有正视历史,正视差距,才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

当年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法西斯势力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我们有责任把实际的情况告诉世人,昭告世界,让全世界人民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qslh | 阅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