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第一支部学习“七一”重要讲话辅导材料——高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旗

[日期:2011-07-31] 来源:网络  作者:第一支部 [字体: ]

高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旗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1]实际上,早在20061110,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就已经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2]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思想和精神上的旗帜,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战略地位的认识更为深刻。同时也表明,我们党将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继续高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面旗帜,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面旗帜引领中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  

    一、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3](P663)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4](P367) 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7](P28) 江泽民指出,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样,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任务。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实际上也是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更是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目标来看待。2007年党的十七大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2010723,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要素构成的,三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3]P663664)邓小平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他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4] (P249250)江泽民指出,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他还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任务,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任务。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容。[5](P89)2007年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2010723,胡锦涛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6]   

三、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生产力发展方面,也表现在政治和精神生活方面。他指出:中国也只有进到社会主义时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时代。”[3](P683)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3](P68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发展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上。19861月,他提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7](P154) 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上,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空虚,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8](P380)他还指出: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它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表现在它能够清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和腐败现象,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保证社会全面进步。”[9](P357358)人民群众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7625,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人民服务,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基本原则,深刻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