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常值得您经常去看的东东 090503 四川省博物馆新馆终于建成,即将正式对外开放。“五一”三天预展,本人两度前往,在这东东里呆了五六个小时。精神上很舒服了一回。 快七十年了,省博终于有了真正地像样的家。圆了省博几代人的梦。当然,和其他省比,虽然来得太晚,但做为四川文化界的世纪之梦,确实可喜可贺。 四川号称文博大省,收藏大省。看一看省博新馆,再有机会,看一看国内外的博物馆,欣赏的水平,眼光就会大不一样,结论在观者心中。 从博物馆说开去可包罗万象,现仅从功利的角度,推荐看点有三: 一是真, 展品全部是经过去伪存真的结果。 没有假货。爱好者可以与送仙桥那些东东好好比一比,提高会很大,功力立增,少花学费,涨知识。让你知道原来如“彼”。 二是精, 展品全部是经过去粗取精筛选的,精品比比皆是。 把自家传的、买的、卖的、收的、受的、捡的东东(家珍、古董),与其比一比,心里就有“数”了。定会五味杂陈,有所感悟。这个世界原来如“此”。 三是系统的知识浏览和强化。 历史博物馆有自己的“范式”。就是展示流变,演绎经典,树立坐标。 比如,《陶瓷馆》你会看到由陶到瓷的流变和定型过程。在四川发现的最经典的具有标准器意义的各种陶、陶瓷、瓷。 社会上流行的,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什么“前三代”、“后三代”,青花、粉彩、斗彩、釉上、釉下、刻花、雕花、(印花),官窑,这窑那窑,四川民窑等。相信爱好者多能找到相应的对应物。一次待几个小时,是没有问题的。 又比如,看一看《中国书画精品馆》,从宋、元、明、清,一些大家听说过,没听说的“大家”的遗迹,到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近现代名家的作品。相信有人会感悟到,中国绘画法书的“天”有多“高”,“地”有多“大”。也就知道,社会上有的收藏家,买家卖家,“话”有多“大”,人有多“小”。当代的书画家太多,画得好的太少。炒作中买卖的那些东东,历史会证明,相当多是废纸。 玩古董,更是必须学历史。学历史才能知流变。否则,收藏文化就成了富人比赛有钱与否、官场比赛权大与否的游戏。就成为一些能演善侃的权威、专家、学者出卖良心,钩名钓誉的舞台。囊中羞涩的人,最好叶公好龙,别碰。 这十年,热热闹闹的中国古玩界已有似曾相识的现象,(中国的收藏文化至少中断过40年,【1949——1989】)而欧洲(美国)已有200多年玩转的历史和技巧。 历史告诉我们,当功利性太强的时候,透过美誉之词,就只有铜臭的气息。太多的中外历史事例证明,在世时被权贵与世俗讥讽、调侃、排挤的艺术家、文人,相当一部份在身后,因为代表了人类的审美心灵而永世长存。他们的艺术和心灵,在世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但人类万古不灭的审美薪火,却是他们在传承。四川藏家和爱好者,最熟的最近的一位四川画家陈子庄,相信在中国近现代国画家中就有可能是一例。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2000多年前,古人就知道了,有规矩,才有方圆。如果你在博物馆待的时间比送仙桥的时间多,相信你买的、卖的、收的、受的、捡的、传的东东,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若你要掏钱,买卖古董这东东,一定要知道工夫在“诗”外。 若你要掏钱,请人“掌眼” 买卖古董这东东, 一定要知道,金钱买不到诚信。 若你要知道,买卖古董这东东的人,是否诚信,只有用时间和空间去“秤”他的良心。 实际上,博物馆给人的东东比上面说的要多得多,雅得多,深得多,宽得多,也有用得多。 博物馆是免费的终身教育和学习的场所。几十年来,我对他的内涵情有独钟,就啰嗦几句。但愿不会污染环境,影响一些业内的买家、卖家、“掌眼”人士的好心情。 另外,从专业角度审视,省博新馆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