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奥巴马。。。。 美国第44任总统(56界),非洲裔的奥巴马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奥巴马的自传《无畏的希望》和奥巴马的就职演说感动了无数的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好奇、惊叹、感慨、赞美后,我觉得有几点确值得我们细嚼慢咽: (1)、“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的中国古训,在这找到了最精典诠释。 (2)、对第三世界和社会下层来说,奥巴马绝非像非洲的贫民舆论——带有很强煽动性的说词:“奥巴马能,我就能”,那么简单。 (3)、奥巴马的成功再次表明,西方现代社会建立以来,逐步完善的精英治国体制,有很强的自我修复和完善功能。 (4)、奥巴马不是“黑娃”贫民,奥巴马是美国精英,奥巴马不是救赎世界的上帝,奥巴马是代表美国利益的政客。 (5)、奥巴马上任的当天,第一个跨国电话打给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另外9个国家的领导人成为奥巴马首先通话的对象,他们是美国的“关键盟友”。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英国、墨西哥和以色列。 在国际博奕中,自由、民主、平等、人权,这些十五世纪以来逐步公认的普世原则,从来都不会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近代以来,由一个个“文明人”组成的西方列强,对中国、对中国人做的“文明事”,直今还有泡泡在冒。法国的萨科奇、德国的克莱尔之类,无非是狼变羊,改吃荤为吃素,以价值观为幌子,想冲破中国的国家围栏,进来吃菜菜,这类东东我们国人要小心。从国家利益观之,对中国,奥巴马未必是省油的灯。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的30年涅槃,正在走出幼稚期,我们有理由,对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心。在可预见的未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仍然高于一切。当我们的硬势力和软势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时,西方人才会收起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为幌子的价值观破旗,另找理由和中国斗。印度拉美等为达到西方价值观标准负出的代价是太多的人家世世代代看不到希望的贫困,如果按西方的指挥棒在中国搞欧美式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结果将事与愿违。事半功倍。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站首位的当今世界,中国和欧美和奥巴马“他们”,只能是博奕中的“利益攸关方”。而老百姓渴望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也只是国家间博奕中胜者的“附产品”。从这点出发,我坚信邓小平坚信共产党坚信自己的国家。 附奥巴马简历 : 奥巴马出生于夏威夷。父亲是肯尼亚一名黑人经济学家,母亲是美国一名白人女教师。父母在奥巴马两岁的时候分手,在听说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奥巴马跟着母亲和姥姥姥爷长大。 父亲贝拉克•奥巴马是一名在夏威夷念书的肯尼亚留学生。母亲安•邓纳姆是一个白人,原本来自堪萨斯州。当邓纳姆与老奥巴马结婚时,她刚好18岁。这一段婚姻很短暂,老奥巴马离家前往哈佛大学念经济学的博士学位,就把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奥巴马(那时他才两岁)抛下了,他没有钱带上妻儿同去。毕业后,他更是带着另一名美国女人露丝回到了肯尼亚,露丝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因为在家乡他早已娶了一任妻子。 父亲离开了,奥巴马跟着母亲长大。邓纳姆后来嫁给了一名印尼石油公司的经理罗罗•素托罗,素托罗由于工作的关系需要去雅加达,于是,邓纳姆带着6岁的奥巴马去了印尼。奥巴马在印尼度过了四年的童年时光。 10岁时,母亲与继父离婚,奥巴马回到了夏威夷,大部分的时间他和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在一起。邓纳姆带着她与素托罗生的女儿玛亚又回到印尼。当时,邓纳姆生活十分困难,她自己在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还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奥巴马老少儿童时期奥巴马一家挤在一个很小的公寓里面。奥巴马的外祖父换过多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