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潜力的市场,5年之内有可能达到今天北美市场百亿美元的规模。那么,对于国产电影来说,这究竟是谁的时代? 对中国电影来说,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2002年,中国故事片不足百部,电影票房不足10亿元,银幕数不足2000块。2013年6月,中国有近1.5万块银幕,保持着每天增加10块银幕的速度,其中有97%实现了数字化放映,近1万块银幕是3D银幕。在世界电影史上,一天诞生10块银幕的速度,可能很难找到。 这是一个高速增长的产业,十年以来,电影票房一直保持着35%的增幅,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2013年“五一”黄金周,一周的电影票房达9.3亿元;而十年前的2003年,全国全年电影票房不到9亿元——今天一周的票房,已是十年前全年票房的总和。 2013年上半年,中国电影不断创造奇迹。如果说2012年《泰囧》还算“黑马”,2013年这匹“黑马”已成常态,几乎每个月出现一次。年初,周星弛的《西游·降魔篇》把更多的二三线城市观众带到电影院,春节7天,票房达7亿多元。3月份本是传统淡季,但因为《北京遇上西雅图》等影片,3月份也收获了13亿元票房。4月份,赵薇执导的作品《致青春》在与《钢铁侠3》的拉锯战中,票房几乎平分秋色。5月份上映的《中国合伙人》票房突破5亿元。6月底上映的《小时代》正在书写新的历史…… 这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潜力的市场,5年之内,有可能达到今天北美市场百亿美元的规模。对于中国电影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开拓进取和融入世界电影市场的宝贵机会。对于好莱坞而言,这是一块崭新的掘金之地,他们兴趣浓厚,并且虎视眈眈。 那么,对于国产电影来说,这究竟是谁的时代? 有人说,这是新导演层出不穷,占领主流市场的时代;有人说,这是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王中军和王长田“二王争霸”的时代;有人说,这是青年观众狂欢,消费决定生产的时代;有人说,这是好莱坞进军中国,中国电影逆袭的时代。尽管众说纷纭,但对于中国电影产业而言,这都是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遍地黄金的好时代。 内在性成长 在当今的电影市场,人们更容易看到票房成绩、影院数量这样的硬件指标,而往往忽略电影文化与电影创作的软件指标,或者称之为“内在生长”。这种内在生长,是电影产品开始形成相对多品种的结构,开始进行类型化的摸索;也是青年电影人在不断尝试之后,开始寻找到自己的着力点。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2003年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国电影的十字路口》。当时国产电影两极分化,一边是“超级商业大片”,另一边是极端低成本影片,投资不超过300万元。超级商业大片垄断行业资源,而极端低成本影片连基本的电影品质都难以达标。 2002~2012年,是大片垄断市场的时代,几位大导演通杀大盘,虽偶有“黑马”,但均不成规模。但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由于有效银幕数的增加,市场空间大了,给了中小成本电影与青年导演机会,而且,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今年电影市场的火热,首先是由于创作人员在洗牌,“我们呼吁了那么多年,‘导演的三国演义时代’要结束,但5年了也没有结束。而去年下半年到今年,随着一批年轻导演的出现,我们才觉得这一页真的是翻过去了。”以前评价青年导演,业界大都比较悲观:因为第六代导演大多沉浸在个人表达或极端情绪里走不出来,无法同市场接轨,一直处在市场边缘。但这批新导演抛却了第六代导演的姿态,与观众有更多的亲近和互动。他们主动进入市场,为主流观众拍电影,因此,自己也成为了市场主流。 观众惊喜地发现,最近看到的国产电影,跟以前不一样了。 饶曙光分析,过去的中国电影,更多是靠外在的投资和成本的增加拉动市场,这是大片时代的玩法;而现在的“内生性增长”,更强调电影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