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正餐时间,偌大一个斋饭餐馆,30余张饭桌,临街窗,依稀坐着两桌六个食客。北半球的2月,餐馆没开暖气,阴冷的厅内比街上还冷,食客们只有紧裹大衣用餐。 菜品陆续上桌,有色、无味、平淡,因冲素之特色而来,食客们并没为菜品一般而惊奇。倒是老板娘的语言有点意思。 “菜品味道如何”?老板娘来到桌前问。 “好吃”,比较中庸的食客A礼貌回答。 “可惜大厨这两天没在,菜品还不是最好”,老板娘似乎要给大家加点遗憾。 “嚎,够好够好,大厨来了不得了”!习惯调侃的食客B抢道。 “过两天,大厨回来你们再来尝尝他的味道”,老板娘单方邀约了下次。 “好”,大家口是心非、异口同声道。 老板娘仔细打量桌上菜碟后说:“你们点的这几道菜,不是我们最好,最有特色的”。 “哦?相当不错了”,食客C以为也希望谈话结束。 “下次来我给你们点菜,吃吃正宗的极品的” 无语,看过菜单,还有300——500元的菜。 “你们知道,今天吃的什么吗”?老板娘接着问。 “斋饭”,B边答边想,她还不走。 “错,吃的是一个概念”。 全场无声。 “是一种环保概念”,她继续说。 “你们知道地球温度在升高吗”? “知道,澳大利亚都烧了好多个月了”,B一脸憨像说。 老板娘不屑一顾:“所以我们要吃环保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佳肴”。 …… 结账,走人。 一个斋饭餐馆老板能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开“可持续发展”的饭店,让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