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前,针对成都电影院相对饱和的状态,峨影厂周边电影院多(方圆3公里内6家电影院),1958电影城开业时间不长,知名度不高,不在CBD区域等不利因素,我要求1958电影城孙雯经理对成都UME国际影城营销模式及其价格体系进行了调查,并由调查者写出了《成都UME国际影城相关信息》的调查报告(附后)。 读后,感触。在此,为新的营销模式在成都成功落地和该调查报告大声喝彩,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院营销模式(包括价格体系)的多样化,也看到了中国电影院经营模式和国际接轨的趋势。 我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末“偷渡”香港;90年代中期在澳洲生活数年;95年到英国拜访朋友;93年往俄罗斯参拜;94年去法国、德国考察;98年同张北川经理到澳大利亚考察电影院线;2002年、07年、11年三次访美;01年到意大利观影;11年访加,都特别关注了各国电影票价体系,无不为一个规律:票价体系简单,即挂牌价不高,折扣价不低,最高票价和最低票价相差不到10:7,凡新片上映期除不高的零售挂牌价,就是学生和老人折扣不高的折扣价(一般不超过7折),即新片如果零售价12美元,老人和学生就是8元以上,各个电影院和院线几乎没有高折扣会员卡,如果有,都是购买电影院食品优惠券。 总之,世界各国和发达地区电影院的票价体系都很简单、明白、易于操作。而实际效果是电影票均价不低,如美国2010年一般新片挂牌价为12美元,全国年终平均达8美金以上。可见,大多数观众是直接选择了购买挂牌价票(我在澳洲生活时也不例外),这和我们电影院动辄80元挂牌价,而大多影院平均票价几乎不到挂牌价格的一半形成鲜明对比。相信虚高的挂牌价格,在增加会员的同时(并未立马增加票房),也散失了不少票房,因为差价不大时,不少人会免去办理会员卡的麻烦,直接购买挂牌价票。 我不是电影市场专家,我不是一个好的营销管理者,但我坚信,在电影市场充分竞争的那些国家,在电影院几乎达到过饱和状态的那些国家,使用这种几十年不变的简单明了票价体系(只有价格的普遍上涨)一定有其必然道理,相信UME这个具有国际背景的电影院孤立落地成都,将这个价格体系贯穿于营销的始终,绝不是庸俗的经验主义。 从《成都UME国际影城相关信息》中可以看出,成都UME电影城面对周边SM、保利万和等有力竞争者,面对周边工业区向CBD商业转换期,开业两年来稳定增长的票房收入能够说明,这个价格体系的落地是成功的,是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将成熟的国际营销模式拿来就是成都电影市场创新。 上周,有机会将该报告发给张北川经理,回复是:“UME的经验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借鉴”。 我为国际成熟营销模式在成都落地喝彩的同时,也为我们团队90后的刘亦可先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如此精美的《成都UME国际影城相关信息》调查报告而喝彩。 他山之玉…… 附: 成都UME国际影城相关信息 一、票房收入: 成都UME影城每月票房 年 月 天数 场次 人次 票房 均价 2010.9--10 61 1454 10578 316486 ¥29.92 2010.11 30 1534 15044 405873.35 ¥26.98 2010.12 31 1712 27046 935822.35 ¥34.60 10年小计 122 4700 52668 1658181.4 ¥31.48 2011.01 31 1840 20609 713622.5 ¥34.63 2011.02 28 1744 22348 752836.15 ¥33.69 2011.03 31 1600 15792 485960.75 ¥30.77 2011.04 30 1724 19352 623133.45 ¥32.20 2011.05 31 1793 28541 972549.1 ¥34.08 2011.0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