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电影产业全线提速,131.15亿元的票房收入,增幅将近30%;791部的影片数量,增幅超过50%;全国电影银幕数量达到9200多块,增幅超过了48%;影院数量达到了2803家,增幅40%。 然而在这些火热增长的数字背后,却是整个电影产业链冷热不均、饥饱不匀的状况——粗制滥造带来了投资泡沫,令资本业谨慎对待电影投资;专业化多元化电影人才的缺乏,赶不上电影业发展的速度;海外发行屡屡受阻,票房增长仅限于国内市场;院线大跃进,致使去年全国9000多块银幕,仅三分之一盈利。 弥补产业链的缺失,寻找“票房外”收入,打造大电影产业链,越来越成为电影业内人士的共识。 院线大跃进 利润大缩水 9200块银幕仅三分之一盈利 “去年联和院线全年累计实现票房13.35亿元,同比增长约21%。” 联和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联和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去年票房的增长以及院线影院数的增加。 但去年更多的院线收益却不乐观。吴鹤沪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坦言:在电影总票房大获丰收的背景下,诸多院线却并没有感到盈利有太大提升。 在近日电影局通气会上发布的最新数字显示,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内共生产各类电影791部,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人民币,产量和票房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在影院建设方面,去年内地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银幕3030块,日均增加8.3块银幕,银幕总数达到9200多块,较上年增幅超40%。 以星美影院为例,2010年星美国际影院在中国大约有20家影院。2011年影院数量增长到40家。根据星美的扩张计划,2013年,星美国际影城将布局全国90个城市,电影院120家。 同样快速扩张的影院还有万达影院、保利博纳等影院。40%的影院扩张水平高于30%的电影行业平均增长率。新影院由于设备条件好自然对不少老影院的生存带来压力,这使得一些年头较长的电影院陷入亏损状态。而新影院由于不断扩张投资,也同样尚未盈利。 另一方面,银幕数的扩张速度超过了票房增长速度。“这也导致了场均人次以及单个影院的票房收入并没有相应增长,相反很多影院还下降了许多。”吴鹤沪坦言。 娱乐产业研究机构艺恩咨询市场总监王婵媛也向记者表示:“去年电影观影人次达到3.7亿,远高于2010年的2.9亿,不过,从全国汇总的影院上座率数据看,去年影院场均上座率是下降的。” 某院线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一些区域,每平方公里挤进去了5家影院,每家影院又有约6块银幕,且仍有新的影院要投资建设。以上海松江某区域为例,原先有一家地中海影院,做得好的时候年票房上千万,后来先后进驻了星美、左岸、世贸等影院,单个影院票房收入迅速下降,其中星美影院票房从2010年900万迅速下降到了2011年的650万元。令业内担忧的是,该区域还有新的影院进驻。 世茂影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周琼向记者感叹,现在电影银幕建设太快了,这肯定会影响到影院的平均收益。 国内一家重要院线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从已知的数据可以看出,很多地区单个银幕产出是下降的,去年全国9000多块银幕,能够盈利的仅为三分之一。“金逸、大地等知名院线已经开始出售旗下部分影院,与此对应的是仍有大量资本急于进入影院投资建设。” 艺恩咨询相关人士告诉本报,目前,国产片制片方获取分账票房的38%~43%,发行方获得4%~6%,院线获得3%~7%,影院获得50%~52%。“事实上,2011年院线分账比例已经进入历史低点,已经非常接近3%的最低分账比例,有的院线为了吸引新的影院加入甚至免费服务。”国内某知名院线负责人盛誉(化名)抱怨,由于制片方希望提升收益,影院的盲目扩建又摊低了单个影院票房收入,上下两头挤压了院线的盈利。 长期从业院线工作的施雷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