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中国梦
2013-5-20 15:20:17
实现中国梦,文化产业能做什么? 
  从第九届深圳文博会的会场内外,记者既感受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也感受到文化产业不仅是个产业,而且具有提升幸福指数、传播正能量的社会效果。文化产业,正在为中国梦凝聚精神动力。 
  丰富文化生活 提升幸福指数 
  文博会会场内,那些与百姓现代生活相关的创意产品总能吸引参观者的眼球,会动的油画、新颖的瓷器……古为今用的老玩意儿、融入现代设计的传统技艺,加上科技的注入,让参观者触摸到“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魅力。 
  会场外,由深圳华侨城国际传媒演艺有限公司制作的大型多媒体音舞诗画《国风》,给参加文博会的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观摩课”——精致唯美的舞台,炫彩变幻的灯光,婉转动人的音乐,风情万种的舞姿,恰到好处地贯穿着“琴棋书画”的主题,让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新颖的表现手法相结合。 
  凝心静气地欣赏80分钟的演出,接受了一场完美的视觉享受,更沉浸在一场“中国风”的精神盛宴中。散场后,观众们赞不绝口,受到感染的孩子们更情不自禁地模仿演出中的舞蹈表演嬉戏起来……一台演出,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和熏陶,丰富了精神生活。 
  文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目前深圳市有图书馆近400座,基本覆盖所有社区,“图书馆之城”将让市民喜爱阅读,增加文化内涵;深圳市有钢琴的家庭不下10万,钢琴家李云迪、陈萨、左章等在国际扬名,“钢琴之城”使市民提高艺术素养;全国80%的设计人才云集深圳,他们几乎获得过世界上所有顶级设计赛事和国际展览的奖项,“设计之都”更能让市民参与到创意产业中,激发创造力和想像力。建成“两城一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翼齐飞,既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幸福指数,又将实现“文化沙漠”变成“文化绿洲”的梦想,大大彰显深圳的城市个性。 
  做大做强产业 促进经济转型 
  湖南团1500多人、贵州团1000多人,在第九届深圳文博会的参展团中,这两个团可谓“阵容庞大、热情最高”,也足以证明“文博会”品牌的影响力。 
  的确,“文博会”和“高交会”这两个全国展会,是深圳的两个“金字招牌”,更是深圳经济转型的两个“引擎”——文化和科技恰如两翼,将促进深圳新的腾飞。 
  融合文化和科技的“设计产业”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从延伸设计产业链到提供“设计外包”服务,深圳工业设计占全国市场份额的六成,深圳工业设计企业还“跨界又跨国”,正向着全球设计版图进军,继续做大市场份额。 
  能耗少、使用资源少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越来越重了,对经济转型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文博会主场馆北京团的展区内,首都博物馆的多款艺术衍生品、朝阳规划艺术馆制作的国内首个3D影片城市纪录片,拥有京城百工坊的北京金一文化公司的《传世名画手工彩雕系列之百骏图》等精彩文化产品纷纷亮相。以“金融创新助力文化贸易”为主题,北京团展区内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国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分别推出自己的文化金融产品,并在现场与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四达时代、星网讯通公司等签订贷款及授信协议,合同金额达26.5亿元。 
  随着社会力量的参与、产业实力的增强,这样数十亿元的大订单将越来越多,文化产业离“做大做强”的梦想也越来越近。今年“文化企业30强”总的主营收入首次超过2000亿元大关,达2047亿元,比上届增长28%,也表明文化企业总体实力更强。 
  传播中国文化 提升文化软实力 
  “会说我们的语言,情节也很吸引人”,斯瓦西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的坦桑尼亚播出时,非常受欢迎。 
  《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传播的成功,给中国的文化贸易以新的启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