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轩理 ■核心提示 当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而信心百倍、奋勇前行的关键时候,芦山强烈地震突袭而来,大自然造成的重创又一次考验着中国人民。多难兴邦。面对灾难,我们同心同德、自强自信、科学高效、人民至上,再次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再次创造了抗击灾难的中国奇迹,再次奏响了砥砺奋进的雄浑交响曲。事实又一次证明:任何艰难困苦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任何大灾大难都阻挡不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步伐。 抗震救灾再次推助中国精神升华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同舟共济的凝聚力,越要鼓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永向前品格的凝聚与集纳,犹如黄河长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召唤着中华民族永不言弃、愈挫愈勇。这次芦山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无处不体现出中国精神的涵盖力和凝聚力,山河虽然破碎但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没有破灭,家园虽然疮痍但重建美好家园的期盼没有丧失,灾区人民始终坚信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力量。正是靠这种信念和精神,我们穿越灾难、砥砺奋进。 集合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中华民族凝聚起磅礴力量。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伟力。在民族振兴的道路上,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的“家国一体”爱国情怀,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民族有难就义不容辞地赴汤蹈火。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深刻体现了仁爱友善互助的思想,也激发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道义责任。鲁迅曾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这样的民魂,关乎民族兴衰、国家成败。这次芦山抗震救灾,从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决策部署到全国公民踊跃捐款捐物献血,从人民军队飞驰前线到医护人员救死扶伤,从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到灾区群众守望相助,从工程人员抢通保通到志愿者理性援助,从社会各界筹措物资到大小企业伸出援手,从废墟上飘扬的党旗国旗到“朋友请喝口水再走”的标语,无不真切地体现出祖国有难、全民担当,灾区有险、共渡难关的“民族魂”、“中国心”。灾难是一场考验,考验着中华民族的爱国意志;灾难是一次检阅,检阅着中国人民的民族大义。没有什么比灾难突降更能冶炼人们的爱国意志,没有什么比患难与共更能展示我们的民族精神。芦山地震的救援过程,再一次使中国人民在灾难中懂得家国一体的意义、同心同德的重要、众志成城的非凡作用。这无疑是对“中国精神”的又一次彰显与升华。 行进在时代精神大道上,中国人民激发出不竭动力。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与时俱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抵御自然灾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制胜法宝。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抗震救灾奠定了坚实基础。震后几天之内中央和省已向灾区拨付补助资金25亿,各种救灾物资源源不断涌向灾区,各种先进救援、医疗、生活设备汇集灾区。在汲取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救灾经验基础上,国家在救灾体制、救灾方式、救灾管理、救灾手段、联动机制及救灾资源的配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应急响应、救灾救援、危机处理、恢复重建等机制,各种社会资源的调动和组织也更加科学有序。国家不断加强防灾减灾法律制度的修订与改革,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法治精神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还体现在开放式救灾,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公告天下,及时公布最新灾情统计和救灾进展,传统媒体、新媒体合力推进,尤其是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在震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公民知情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