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人民公社学习心得--机关三支部欧青松
2021-6-17 9:37:02
一、人民公社的由来 
1958年4月15日,河南省遂平县西面10公里处,有一个叫嵖岈山的地方。依靠县委协调与集体力量,建成了当地历史上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下宋水库。对于当地农民而言,这是千年未曾有过的大喜事。 
遂平县委书记娄本耀,在参加水库竣工仪式时总结发现,农村要想办成一件大事,还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大集体,萌生把“小社”合并成“大社”的想法。这个大胆的想法,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认为这符合毛主席“一乡一社”的农业合作化精神。 
不久,遂平县决定将嵖岈山脚下的土山、杨店、鲍庄、槐树等4个中心乡的27个高级社,总计9369家农户,合并成一个超级“大社”——嵖岈山大社。嵖岈山人,并不知晓自己的举动,竟然徐徐拉开人民公社运动的帷幕。 
嵖岈山大社成立不久,国家正式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口号。在这种你追我赶的浪潮下,嵖岈山大社正式改名为“嵖岈山人民公社”,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就这样在河南诞生了。 
同年8月上旬,毛泽东主席前往河北、河南、山东三地视察。在河北徐水县,看到了“吃饭不用钱”的公共食堂,内心顿生不少的欣喜。在转道前往河南的列车上,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史向生同志,向毛主席汇报了嵖岈山人民公社发展情况。 
当谈到《嵖岈山人民公社试行简章》时,毛泽东主席对此产生极大兴致,忍不住打断对方说到:“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包括工、农、商、学、兵,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 
在山东视察期间,时任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同志,向毛泽东主席汇报相关工作,计划在历城县北园乡建立大农场。毛泽东主席明确地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毛泽东主席视察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其讲话的重点内容“办人民公社好”,在媒体推波助澜下成为当时的新闻焦点,同时也成为地方政府开展农业工作的最高指示。 
8月17日,在气候凉爽的北戴河,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此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决定把各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普遍升级为大规模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二、人民公社的初期 
人民公社的初期,是坎坷与曲折的。在毛泽东主席肯定下,人民公社像雨后的春笋,在广袤的中国农村拔地而起。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26000多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在感喟国家行政组织高效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在人民公社初期,全国农民经历了两道大坎,一是“浮夸风”,二是“共产风”。“浮夸风”源于公社干部好大喜功,虚报产量,出现亩产三千斤、五千斤,甚至上万斤的浮夸新闻,严重脱离农村实际情况。“共产风”,源于公社干部对公有制的错误理解,误把社员私人财产无条件地充公,并入集体财产范围。 
在实际农村工作开展中,很多公社干部过于热情高涨,加上缺乏经验,处理事情都是一刀切,搞一平、二调、三收款。个别激进的地方,甚至发生借“共产”之名,侵占农民私人房屋的事件,背离了毛主席办人民公社的初心。这是战术层面的错误,执行与管理出现问题,轻率而缺乏经验。 
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毛泽东主席就人民公社存在的尖锐问题,召开了第二次郑州会议。在会议上,毛主席发表了言辞激烈的讲话:“农村人民公社所有制必须有一个发展过程,由队的小集体所有制,到社的大集体所有制,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有几年时间才能完成。”“他们误认人民公社一成立,各生产队的生产资料、人力、产品,就都可以由公社领导机关直接支配。” 
毛主席严厉批评了在人民公社内部搞“一平、二调、三收款”,认为这是引起广大农民大恐慌的最根本原因。后来中央根据会议精神,制定了纠正与整顿人民公社问题的具体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